首页 > 成果展示 > 正文
“三角函数—值域”教学案例
来源:张莞萱
发布时间:2008年11月28日

“三角函数值域”教学案例

上海市彭浦中学  徐启全

课程名称:高中一年级  数学

案例名 :三角函数单元――值域

主要的问题:计算三角函数的值域的方法及育人环境的构建

研究框架:把“不会做”转变成“会做”的教学方法,惩罚教育手段的优劣

其他问题:教学设计,思维训练方法

一、        背景材料

她是一名性格直率、颇具争议的高中数学老师,对她的评价有两个极端:一个极端认为她“很好”,有事实为证:在学校组织的考试中她所教班级平均分要比平行班级最多高出20分左右,名列前茅,在区统测中班级平均分要高出同类学校10分之多,在高考中学生的数学考分整体看要高出其他学生一大截;另一个极端则认为她“不好”、“太凶”,同样有事实为证:有的学生对她的“教态”不理解、不适应,情绪对立,不时有学生或家长向学校乃至教育局领导“告大状”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?倘若说她不爱学生,那怎么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?倘若说她爱学生,为什么有的学生或家长还要去告她的状?另外,她对教学又是怎样理解的?

正好借“蹲班”听课之便,带着上述疑惑,我对她的课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系列观察。这里需要声明一下:之前我们曾有一个约定,我希望听到她“原生态”的课,即原汁原味的常态课,即要像我不在教室内一样地上课,而我则不评价、不议论她的课,仅仅进行课堂观察。在这里把她的课拿出来供大家评判,已有“违约”之嫌,令我感到惶恐。但若能从中发现其教学之精彩之处,若能找到引起情绪不满之根源,我想这样于读者、于授课者本人可能会产生些许启迪,心里也会有所释然,不算枉费笔墨了。

二、        组织实施

三角函数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:定义域、图像、值域、最值、奇偶性、单调性、周期(最小正周期)等。本单元计划课时:8节。

下面所提供的这节课是“值域”一节课的课堂实录。是在讲授定义域、最值、奇偶性、单调性、周期之后再主讲的。

()上课、订正作业错误:(执行时间:200855(星期一)下午)

师:先订正讲解:习题7y = 2 sin x +2 cos (x+π/6 )有部分学生做错,这是两个三角函数的复合题,因此就“不会”做了。

师:我们只会做最基本的、最简单的“一个函数”!那就要设法把它们变成“一个函数”!方法是:

打开再合并:y = 2 sin x +2 cos (x+π/6 )

       = 2 sin x + 2 (cos x cosπ/6 - sin x sinπ/6 )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= sin x + cos x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= 2 sin (x+π/3)

师:还有问题吗?

生:(齐答)没有了。

师:那好,剩下的事情自己做。

习题8y = sin 2 x - cos2 x .

师:同样的,降幂后变成“一个函数”!

y = sin 2 x - cos2 x

 =

= - cos 2x

师:还有问题吗?没有了?好。

师:突然生气地说:“受够了几个抄作业的!”,点了两个学生的名字,“下课后到办公室去!

(二)开始新课:

师:今天主要讲如何求三角函数的值域。(开始板书例题,每一道题基本上由一名学生回答)

1y =  sin2 x - sin x

生:y =  sin2 x - sin x =

生:讨论上式知:当sin x 时,有ymin = -

         当sin x=-1时,有ymax= 2.

2y =  sin2 2x - sin 2x (把x变为2x,过程略)

3y = - cos2 x + cos x +1(把sin变为cos,增加负系数,并增加常数项,难度增加)

4y = 3cos2 x - cos x +1(巩固上例,在符号及系数变化上进一步强化)

5y = (增加三角函数幂次、变换符号,让学生在解题中能从前几题中找到相应的方法,如降幂、换元、二次函数型函数求值域等)

6y =  (出现分式函数,提高难度)

生:y =

= 1-

生:∵ -1cos x1

        1cos x+23

1

  ∴1

- 4 -

- 3 +1-

师:由上可见,对分式函数采用“凑分母”的方法可行。有无其他的方法?

生:(大部分答)有。

师:关于“x”的这一块的值有固定的取值范围,所以可以利用“反函数”与“原函数”的定义域及值域之间的关系,进而来求y的值域。下一位同学来解答。

生:把原式打开,整理后,可得

         即:-1 1

-3y- , y1(显然满足)。哪种方法比较简单,自己判断思考。

7y = (巩固分式函数,分母不能为零的讨论,因此要进行分段处理)

生:∵-1sin x1

    -22sin x2

      -12sin x+13

师:(提醒学生该式是错的) 2sin x+10 即分母不能为0

师:()怎么办?

生:应当分段写成:-12sin x+1<00<2sin x+13后,再分别求解,转换后得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1

8y = (巩固用反函数求解,并巩固掌握分母不为零的条件限制,过程略)

9y =

Ay = = (该生说不下去了,神情有些窘迫)

师:(提示)换一种思路呢?

A:(思考有近2分钟)可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。先对原式变形,整理得

 即:

(开始时,该生曾把y cos x 说成cos x y ,被老师讥讽道:“没有数学修养的才这样写,有数学修养的是不会这么写的。”)

A:(犹豫,不知怎么做)

师:退一步想想,要把含有两个三角函数的复合函数变为一个函数,该怎么办?

A:(无语)

师:(启发道)引入辅助角后,用“两角和的正弦公式”可以把上式化成一个正弦函数吗?

A:好像可以。

师:应怎么引入辅助角?

A:不会。

师:那么“两角和的正弦公式”怎么写?

A:(答不出)

师:(生气)出去!带着你的书,背公式去!

师:生B接着回答。

B:可以引入辅助角φ,令tanφ = y ,则等式左边可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化为:

          ∴

           

 由正弦函数值域,可得:

最后求得:  y ∈[ 0  

10y =

师:(提示引导)sin xcos x以加减和乘的形式在一个式子中出现时,

可以采用  令:sin x + cos x = t  这个方法,变成耐克函数进行讨论。

C:令分母sin x + cos x = t 则由两角和的正弦公式,得

  (对于分子,不知如何处理)

师:(引导)那么 等于什么?

C:等于 sin2 x + 2 sin x cos x +cos2 x

师:接下来怎么办?

c:不知道了。

师:那么sin2 x + cos2 x 等于什么?

C(想了一会)不知道,……

师:(由生气转愤怒)你哪个乡下来的?出去!

师:生D继续回答。

Dsin2 x + cos2 x = 1,即为:sin2 x + 2 sin x cos x +cos2 x = 2 sin x cos x +1

  注意到sin x + cos x = t ,因此有对于分子sin x cos x ,可以写成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sin x cos x =

       y =     yR

11 y = sin x + cos x + 2 sin x cos x +1   x 0     

(巩固上一题的处理方法)

()下课。布置作业

师:检查被“轰”的两位学生,问:“公式背会了没有”?(态度相当缓和)检查他们的笔记和作业情况后提出具体要求。

三、        事件分析

在与这位老师交谈中了解到,她的“教学策略”是:一切从“会”(最基本)的地方开始。让学生把“不会做”的转化为“会做”的,把“没见过”的转化为“见过”的,把“不熟悉”的转化为“熟悉”的,这也是她在课堂上经常说的话;她“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”是:可以容忍“不会”的学生,但不能容忍抄袭、不能容忍不用脑子思考就“胡言乱语”的学生。

从案例中可以看到,她就是按照上述策略组织教学的。即:针对本节课题的主要内容,从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、基本原题开始,围绕原题进行变题、逐步展开、由浅入深、环环相扣,具有较鲜明的特征。

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策略,一般是“一题对一生”的方法。即:由一名学生回答一道习题的解题过程,在学生答错或回答不完整时,她并非简单地让该生坐下,而是降低一个“问题台阶”,从知识点的断裂处提出较简单的相关问题来启发学生在“再回答、再思考”之中,做好铺垫,夯实基础,再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。学生在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中,加深了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掌握,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,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。

她对记笔记的要求与多数老师不同: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抄题目,但不得抄解答过程,但回家后要补齐解题过程,不得有遗漏,否则将会面临惩罚。她认为这样做,学生就能在课堂上注意听课,可解决课堂上“抄”、“听”二者不能兼顾的矛盾。

在个别访谈中,有部分师生说:她这样做使得“数学”占去了过多的课外时间,由此挤占了其他学科的课外时间,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。

在课堂上,她教态严肃,面带威严,师生互动有序。学生(尤其是回答问题的学生)注意力高度集中,精神高度紧张,他们担心若回答错误会被老师“骂”或“轰”。

被叫到办公室的学生,她挺“凶”,批评起来言语尖刻、不留情面;而对于主动到办公室来问问题的学生,她却很“柔”,她会很耐心地进行解答,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,她也从不发火。在学生没有问题或问完问题后,她也会与学生开玩笑、逗乐子。

四、           问题与思考

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达到?有无超出目标要求?

课堂的精华体现在哪些方面?是否体现了从“会”的地方开始的教学策略?哪些方面属于“很好并可学”?哪些方面属于“很好,但没法学”?存在有什么欠缺?

对“学生课堂笔记”的要求是否恰当?这种方法值得效仿吗?

这种处理习题的方法,是短期有效还是长期有效?是否属于短期行为?

课堂气氛的高度紧张,对于教学及师生心理会否产生长期影响?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的成份更大些?在这样的课堂内,学生情绪压抑度是否合适?用何种方式调控课堂情绪更有利于教学?

是否需要由老师或学生作一个“三言两语”的课堂小结?课堂小结有意义吗?是否属于无效教学行为?

在高一数学打基础阶段,规范计算的训练还有无必要继续落实?

用“轰”的方式“处罚”学生,能否达到“惩罚”教育的效果?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什么影响?

如何调适教师的教学心态与学生的自信心和能动性,使情感向良性影响方向发展?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8-5-27